淮安以五项活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6周年

淮安 更新于:2025-08-09 11:26
  • 用户805416974874

    燕语呢喃的时节,总让人心头泛起久远的思念。今年三月初,恰逢我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诞辰126周年。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,周总理用一生诠释了理想信念与人格魅力。就在他出生地——江苏淮安,这片被运河滋养的土地上,纪念活动络绎不绝,从街头巷尾到文化场馆,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深厚的怀念情绪和精神传承的温度。

    这一回,淮安没有简单地将纪念仪式做成官方流程,反而融合了时代气息和大众的生活体验,设计了五项具体而生动的纪念项目,试图让各种年龄层的人们都能在参与和互动中触摸历史,感受榜样的力量。

    **思想流转的座谈,唤醒历史记忆**

    近日,江苏淮安召开了一场主题鲜明的座谈会。参与者不仅有部队离退休老干部和周恩来研究学者,更有不少年轻志愿者和社区居民。会上,年长者们回忆起上世纪50至70年代与总理接触的珍贵细节,不乏动人往事。其中一位工作在老淮安粮库的老人描述,那个年代,粮食短缺,周总理特地前来实地调研、高度关注百姓温饱。当他说出“只有百姓吃得好,国家才能长治久安”时,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。现场青年深受感染,有人表示,“总理关心百姓的方式很接地气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。”

    其实,从中国知网等权威数据库来看,围绕周恩来的研究著作近十年时间陡然增加。学界普遍认为,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对总理“以民为本、勤俭治国”的思想再次焕发新的活力。这场座谈会,是思想碰撞也是记忆传递,更是一种公共精神的再生成。

    **戏剧表演革新体验,年轻人与历史无缝对话**

    不仅如此,淮安还呈现了一出原创话剧《大河有泪》。该剧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,通过舞台光影与人物对白,真实还原了周总理早年留学、回国投身革命以及在新中国初期的艰难抉择。观众席上,许多初中生、高校青年静静地看完,每到高潮桥段,掌声与感慨此起彼伏。

    和传统历史剧不同,创作团队巧妙采用多时空错位、代际穿越等新式戏剧语言,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间的距离。根据《扬子晚报》6日报道,场下观众有人坦言:原本觉得革命历史离自己很远,但现在了解总理不仅是历史课本里的名字,还是真实生活中的榜样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这次话剧在短视频平台同步做了直播和花絮推送,吸引大量“Z世代”网友点赞转发,竟意外带动了一波青年人关注红色文化的热潮。

    **思政课程入脑入心,青年学子自发接力**

    结合纪念周总理诞辰,淮安市部分高中也举办了以“铭记楷模精神,争做时代新人”为主题的思政公开课。老师们格外注重课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,通过分析总理处理“三年困难时期”大局、主持外交谈判细节,让学生们从具体事件和生动故事中寻找感动与力量。

    “我们在讲课时穿插网络调查数据,比如‘00后’最感兴趣的中国历史人物是谁,周恩来仍排在前三。”一位政治老师告诉记者。课下,一些学生自发组建读书会或公益小组,围绕周总理成长经历、家国情怀以及公仆精神,展开讨论和行动。

    这一趋势在全国范围似乎都有共鸣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报告(2023)》,红色人物主题教育已逐渐年轻化、本地化,利用地方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正在成为主流。

    **主题展览多维度还原人生轨迹,文物与影像共鸣**

    在淮安市博物馆、周恩来纪念馆等地,由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的“伟人的足迹”主题展引发众多市民及外地游客自发打卡。展厅内,陈列着周总理生前遗物、原版手稿及珍贵照片,特别是一份1953年手写信,首次对外公开展示。据博物馆馆长孙明透露,这些展品很多来自周恩来早年在天津、上海等地学习生活时期,均有详细档案和官方鉴定。

    每一块展牌下不仅有中英双语介绍,还设置了互动电子屏,观众只需指尖轻点,即可观看总理外交演讲、与群众谈心等历史影像。这种沉浸式呈现方式让参观者仿佛亲历旧日时光,不少退休工人感慨:“当年就是靠着总理递过来的那一把盐票、粮票扛过难关。”

    同时,不少团体游学项目也选择在此“打卡”,将实地观展纳入研究性学习,为青少年心理和价值观成长找到了真实注脚。

    **出版励志新书,榜样精神在文字世界生根发芽**

    不仅如此,淮安市联手江苏各大出版社推出新书《信仰的力量——周恩来百年风采》,书中详尽梳理了他一生的抉择、信仰与无私奉献,收录了部分亲历者口述历史、珍贵老照片、甚至还附带了几封未公开的家书。

    《人民日报》社评指出,这本书用碎片化故事拼贴起一个真实、温情却又铿锵的总理形象。许多机关公务员和青年创业者购买后反馈道,“书里的故事特别有代入感,很多细节能在现实工作中借鉴。”更有不少小学生看完后表示,希望也能像总理一样,做一个敢于梦想、勤于实践的人。

    **本地情怀与国家记忆的有机结合**

    赞誉之余,也有公共文化专家提出建议:纪念英烈与领袖绝不应止步于“形式创新”,而应持续通过本地叙事、细节还原和代际共情,激发普通人的内心共鸣。淮安此番五项活动,看似分属不同领域,实则共同在拓展“国家记忆”的外延,把一位历史巨人的精神转化为全民参与、主动体验、代际流动的城市文化现象。

    与此同时,互联网让这些纪念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。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越来越多网友自发晒出和“淮安总理故居”的合影、纪录短片,交流访学体验,有关“周恩来诞辰”的讨论量在48小时内暴增了47%。数据显示,这种互动与共鸣,已然成为新时代城市品牌的一种特殊力量。

    **以细节叙写历史,让楷模精神代代相传**

    当人们在春风轻拂的初春里感念一代伟人,我们更应关注普通百姓与历史人物之间那份持续发酵的情感和认同。淮安以自己的方式,让“伟大”变得具象、生动、可感。正如有参观者在纪念馆留言所说:“历史不是过去的事,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。”

    纪念周总理,并非缅怀一位伟人的遥远背影,而是让理想与信念在今天奔涌生长。这样的纪念方式,你会不会也想亲自体验一番?不如在某一天,来到淮安,一起走进历史深处,与那份温暖信仰不期而遇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