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作传匠心 劳动育新人——洪泽实小走进阅湖公

淮安 更新于:2025-05-06 11:14
  • 影—卫冰

    五一前夕,洪泽湖畔的阅湖公社木工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“小匠人”——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们。他们迎着春日的阳光,开启了一场融合传统工艺、劳动实践与创意研学的沉浸式体验之旅。此次活动以“木作传匠心”为主题,孩子们将在木屑与刨花的纷飞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,在敲敲打打间领悟劳动创造的价值。

    团队协作:在搭建中感知劳动力量

    活动伊始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筷子搭高塔”迅速点燃木工坊的热情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,用普通竹筷搭建高塔,规则简单却考验智慧:没有辅助工具,全凭结构设计与协作配合。同学们分工明确,专人负责递筷、专人调整平衡。随着“塔身”不断拔高,欢呼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,当最高的筷子塔达到2米时,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。这场充满趣味的劳动协作赛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:劳动不是单枪匹马,而是心手相连的智慧凝聚。

    匠心传承:在刨削间触摸传统技艺

    “握刨刀要像握毛笔,身法要稳如青松,推刨如推山……”木工师傅将传统木作技艺编成朗朗上口的“匠人口诀”,手把手传授刨木技巧。孩子们手握松木毛坯,模仿师傅的姿势:左脚在前站稳马步,双手推刨,随着刨刀轻快滑动,薄如蝉翼的刨花如雪花般飘落,露出松木细腻的年轮纹理。“看师傅刨木头很简单,没想到用力角度不对就会刨歪,原来刨木头也是一门大学问。”同学们举着自己第一次刨出的平整木板,眼中闪烁着成就感。

    在制作传统木筷环节,师傅特别讲解了“忌插筷如焚香”“不敲碗击筷”等饮食礼仪背后的文化寓意:“筷子不仅是餐具,更承载着中国人的餐桌文明。”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磨筷头,将砂纸磨出的木屑收集起来,为接下来的创意环节做准备。这堂行走的“劳动思政课”,让传统技艺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,而是孩子们手中真实的触摸。

    创意赋能:在实践中绽放劳动之美

    当刨花与阅湖公社自产的玫瑰干花相遇,一场充满诗意的创作开始了。孩子们将收集的刨花压入透明灯罩,点缀上玫瑰花瓣,再嵌入LED灯串。暖黄色的灯光亮起时,卷曲的刨花如流动的金箔,玫瑰的轮廓在光影中若隐若现,整个工坊瞬间化作温馨的“童话工坊”。“我要把这个刨花灯送给妈妈,告诉她这是用我自己刨的木屑做的!”捧着作品的同学笑得眉眼弯弯。

    当最后一盏刨花灯的光晕映在孩子们沾满木屑的笑脸上,当淡淡的松木香浸润沾着木屑的小小掌心时,这场以木为媒的研学之旅,不是结束,而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劳动、尊重传统的种子。正如木工坊外的春苗,在阳光雨露中,等待着拔节生长。

    此次研学,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使用传统工具,更在敲刨锯锉中体会到“一器一物皆匠心”的文化内涵。这,既是洪泽实小践行“五育并举”的生动课堂,也是持续推进“劳动赋能成长”的课程体系——依托本地非遗资源与实践基地,在“做中学”中培养学生劳动品质、传承工匠精神。(文图/孙永庚 曹娟)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