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总理生前多次倡议拆除故居,1958年夏天之谜,谁力保总理故居终存世?

淮安 更新于:2025-10-16 00:18
  • 蚂蚁周宏
    周总理生前多次要求拆掉故居,不要特殊照顾,那最后是谁保住了总理故居?
     
    1958年夏天,周总理收到堂弟媳陶华的信,得知淮安地方政府要修他的故居,当天就亲笔给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写了信,明确说“万万不可”。
     
    总理在信中表示:“我寄50元先把漏雨的地方修好,除了陶华住的房子,剩下的全交给公家,陶华也不再收房租。”
     
    他特别强调两个请求:一是绝对不能把这房子当纪念地让人参观,甚至让县里说这不是他出生的地方;
     
    二是能不让原来住这儿的居民搬家就尽量不搬,前一个请求还放了话,不答应就一直写信。
     
    同年7月王汝祥去北京汇报,周总理又严肃说这事,哪怕王汝祥解释是“扶扶正”房子、算拥军优属,他还是坚持“房子倒了就拆掉”,反复强调“不能留作纪念”。
     
    过了两年,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秉衡去北京汇报,周总理又专门说故居的事:
     
    “我理解大家的心情,但房子不能让人参观,要公用就办托儿所、学校或者生产车间,祖坟也得深埋不占地。”
     
    第二天邓颖超请刘秉衡吃饭,也严肃叮嘱:“恩来是党中央副主席,得按他的意见办。”
     
    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,周总理还两次跟堂侄媳孙桂云问故居情况,1961年让她确保房子都住上人别空着,1974年更是直接说:
     
    “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,不能和毛主席的旧居比。”
     
    邓颖超当时还补了句:“拆迁费用我们出。”
     
    1973年11月更正式,周总理对家人“约法三章”:不准参观、不准动员居民搬家、不准维修房屋。
     
    县委落实后汇报,周总理还说“满意”,特意交代以后要派人检查执行情况。
     
    1976年1月,周总理走了,淮安城里全是花圈,老百姓戴着黑纱白花,排着长队去故居的临时灵堂默哀。
     
    到了1977年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,全国各地的人,还有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甚至国际友人,都不远万里来淮安看故居。
     
    那时候故居没整修也没正式开放,大家却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跟地方政府说,想让故居修起来供人瞻仰,还有人捐款献金。
     
    1978年9月,淮安县委给江苏省委打了修复开放故居的报告,很快就批了,还要求“按原状修复”。
     
    县委马上成立修复办公室,分了文物征集、陈列布展、房屋修复三个组,工作人员跑了9个省市,找了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40多人、亲属30多人,一共征集到186件(幅)文物图片、346条资料卡片。
     
    修的时候正赶上冬天最冷的时候,县里从全县挑了200多个能工巧匠,用十几个大油桶烧煤取暖,三班倒连着干,没人要过夜餐费、加班费,晚上都穿着棉大衣值班防火。
     
    1979年3月5日,周总理故居正式免费开放,还成立了管理处归江苏省文化厅管,开放头几年,每天门口都排着100多米的长队,全是来参观的人。
     
    周总理对故居的态度,说到底是不想搞个人崇拜,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。
     
    从1958年不承认这是自己出生的房子,到1974年明确说要拆了别跟毛主席旧居比,他怕的就是自己的房子变成特殊符号,让人忘了革命是为了人民,不是为了捧某个领导人。
     
    那“约法三章”,不只是简单定规矩,更是周总理对自己、对家里人、对权力边界的严格要求。
     
    他跟堂侄媳说“别说出我住过的房子”,让家里人劝参观者去韶山,还通过国务院盯着县委执行,每一步都是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份给地方添乱,更不让家里人借着他的名头搞特殊。
     
    邓颖超也帮着落实,家里人像周尔辉、孙桂云也都没提过特殊要求。
     
    周总理不想留故居,是怕有人借他搞崇拜;可老百姓想修故居,是真记着他的好——1976年满城的花圈、1977年千里迢迢来瞻仰,都是真心想留个地方怀念他。
     
    邓颖超一开始也坚持按周总理的意见办,可看到老百姓这么上心,也没再反对;江苏省委修的时候也定了规矩,按原样修,不搞花里胡哨的纪念。
     
    他一辈子为老百姓做事,老百姓就留个地方传承他的精神,这其实是对他“人民至上”最好的回应。
     
    现在的周总理故居,早不是周总理担心的“个人纪念地”,成了能让人学精神的地方。
     
    每年来总理故居瞻仰的人超过60万,大学里还在这儿开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年轻人跟着学他的精神。
     
    而且故居还跟周边的纪念馆、古镇凑成了红色旅游线,2024年光淮安就接待了667万游客,不光带动了当地发展,还让更多人知道了周总理的故事,连海外侨胞、外国人都来参观。
     
    故居拆与留的纠结,从来不是房子本身的事,是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老百姓心意的呼应。
     
    【评论区聊聊】你去过周总理的故居吗?有什么感觉?

    (信源:如何妥善处理淮安故居 周恩来这样说——人民网)#MCN微伙伴计划#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