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蓑烟雨任平生hwb
“彻底解释不清了!”江苏淮安,一妈妈半夜醒来,发现5岁女儿不见踪影,家里大门还敞开后,以为遭遇了入室抢劫,可看完监控,才得知是女儿自己跑出去的,妈妈在小区人工湖边找到女儿后,被吓了一跳,只因女儿站在3只黑天鹅旁,脚上的拖鞋已跑丢,而女儿接下来的一番话,让妈妈很是后怕!
讲述者是对门的邻居王姐,以第三人称讲这晚的事。那句童声把她的心绷到最紧,她没再追问,先把孩子从湖边抱开,生怕脚一滑就出事。风从湖面吹过来有点凉,孩子的脚掌冰冷,细细的泥印贴在她胳膊上,像提醒一样揪着人。黑天鹅贴着岸边游,影子被灯拉得很长,她不敢多看,赶紧把孩子往楼里带。她走得急,肩头被孩子的手指扣得发疼,心里还在盘算门到底该怎么改。一路上她忍不住回头几次,确认后面没有人,脑子里只剩“先回家再说”。
到了家,她先把孩子的脚擦干,找来一双干净袜子,手忙脚乱里把茶几上的水杯碰得“咚”一声。客厅的监控还亮着,红点一闪一闪,她看了看时间线,发现小家伙打开门锁的动作熟练得过分,像被人教过一样。她把门帘拉上,窗缝里那点风不再往里钻,心跳却还没缓下来。婆婆从卧室出来,脸上没血色,提到家里以前有人夜里走动的事,她听着眼皮直跳,但还是把话压住,先把孩子按在怀里稳住呼吸。她在厨房烧了点热水,想让孩子手心暖起来,这会儿不适合吓唬也不适合讲大道理,守着就对了。
第二天一早,她没拖延,跑去市里挂了睡眠门诊和儿科神内的号,包里装了门锁的照片和孩子这几个月的作息表。医生先做了简短评估,问了夜里惊醒、做梦、白天精神这些细细碎碎的事,然后给了几个可操作的点:规律入睡、避免临睡前过度兴奋、卧室门加安全装置、床边清空硬物。她认真记,能落地的都先落地,复杂的暂缓,毕竟一个家不是医院,要靠手头现成的东西来兜底。医生也提醒说,夜里走动不一定就是病,可能是发育阶段的短期状况,但危险是真危险,这话她听进去,没再跟自己较劲。她从医院出来时太阳正毒辣,汗顺着背往下淌,忽然觉得那扇门比什么都重。
回到小区,她先找了物业,把门禁系统的设置看了一遍,确认夜里巡逻的路线跟湖边不挨着,心里直犯嘀咕。她把家里的门把手换了方向,加了一个高位门栓,成人能够,孩子够不着;又装了一个门磁,门一开手机就会响,别管是不是半夜,上个提醒心里就踏实点。窗台边铺了软垫,床脚清空,电源线捆好,家里那些可能绊人的小件收进箱子,她做事快,嘴里一直念叨“先别出岔子”。她还跟楼下保安说了湖边灯太亮,孩子看着就想往那边跑,能不能夜里把靠水的那排灯调暗,保安点头说去反馈,她知道这事没那么快,但提出来总比憋着强。晚饭时她把拖鞋换成包脚的布鞋,跟孩子讲“睡觉就是睡觉”,不去说“梦”,也不去吓,语气尽量平常。
接下来几晚,她把手机静音关掉,只开门磁提醒,枕头边放了一个小本子,记孩子夜里有没有翻、有没有哼,她有点像值夜班,但不敢偷懒。她偶尔会在门口站一会儿,盯着那条缝,听楼道里轻轻的回声,心里泛起说不清的焦虑,像一根线拉着,又怕断。孩子白天精神慢慢好一些,午睡按时,她心里的弦也稍微松了,没敢彻底放下。她开始留意群里别家提到的儿童锁、智能提醒,挑了成本低但实用的,能用就上,别跟好看较劲。她知道有人会说“不过是小题大做”,可那一晚的冷风和黑影一想起就出汗,人遇到事,心里就没那么硬。
可门外那些风险,真能彻底堵住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