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“把市中心往南挪15公里,淮安赌的不只是地段,而是整座城市下半场的呼吸权。”
水渡口片区挤爆早高峰红灯时长90秒已成常态,商业、金融、行政全压在这一根大梁,骨架变形。
2021-2035总规出手,把高铁东站与周边白地划成新中心,实质是一次“拆骨接骨”手术:先把人、货、钱流引向南侧,再让路网、生态、文化同步跟进。
动因简单:摊大饼会窒息,跳岛式扩张才有弹性。
南片空地足、低、高铁流量现成;商业、政务、居住、公园一次性打包,等于用一个15分钟生活圈替换原本的30分钟堵车圈。
风险同样锋利:老中心资产价格震荡、公共服务迁移速度、企业愿不愿意跟着走,每一步都像拉弓。
看长期:城市副中心能否成气候,关键不在楼高,而在制度——轨交成网速度、学区迁入批次、土地拍卖节奏必须锁死,否则又是一场“概念先行、配套滞后”的旧戏。
读者怎么看?
老城区的烟火气与新中心的效率,哪一边才是未来淮安的底牌?
留言说说,哪一步最担心掉链子。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