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诀别时刻,地下党英勇婉拒断头饭,房东深情劝食“你必须吃”

淮安 更新于:2025-10-09 00:03
  • 你还是不懂我的意思
    1947年地下党被处决前婉拒房东送的断头饭:“我吃不下”,房东弯腰轻声说:“这碗饭你必须吃,还得慢慢吃、好好吃!”

    主要信源:(《淮安文史资料库》)

    1947年冬天的一个傍晚,淮安县敌工站的侦查员李凤岐完成侦查任务后,正沿着乡间小路往南马厂村赶。

    天色渐暗,寒风刺骨,他不由得加快脚步。

    就在这时,从岔路口突然转出一队还乡团的团丁,约莫有十几个人,个个挎着长枪。

    李凤岐心里一惊,但表面仍保持镇定,低着头继续往前走。

    可就在这时,人群中有人认出了他:“这不是联防队的李凤岐吗?快抓住他!”

    话音未落,几个团丁就扑了上来。

    李凤岐转身想跑,可已经来不及了,很快就被团团围住,五花大绑起来。

    这群还乡团成员押着李凤岐往南马厂村走。

    路上,一个团丁先行赶往马厂据点报信。

    等到天色完全黑透时,他们来到了村子最西头的一户人家。

    这是村民吴必荣的家,因为吴必荣和还乡团的一个小头目是亲戚,所以这群人经常在这里落脚。

    团丁们把李凤岐关进一间低矮的土坯房,派了一个人在门口把守。

    这时,外面传来团丁们的谈话声。

    原来,马厂镇的镇长听说抓到了李凤岐,下令立即处决,因为他知道李凤岐是条硬汉子,从他嘴里问不出什么。

    几个团丁已经拿着铁锹去挖坑了,准备等会儿就把李凤岐活埋。

    被绑在屋里的李凤岐听到这些,心里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。

    他虽然早就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,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。

    正当他思绪万千时,房门吱呀一声开了。

    吴必荣端着一碗饭走进来,身后跟着看守的团丁。

    “李老四,吃口饭吧。”吴必荣把饭碗递到李凤岐面前。

    李凤岐扭过头去,他现在哪有心思吃饭。

    吴必荣却坚持说:“好歹是乡里乡亲的,不能让你饿着肚子上路。”

    说着,他转身对看守说:“兄弟,厨房锅里给你留了饭,底下还埋了个鸡蛋,快去吃吧。”

    看守一听有鸡蛋吃,高兴地出去了。

    等屋里只剩下两人时,吴必荣压低声音说:“这饭你得好好吃。”

    说着把饭碗塞到李凤岐被绑着的手里。

    李凤岐感觉到碗底有个硬物,心里顿时明白了。

    他假装吃饭,悄悄把那个硬物藏进袖口,原来是一小片折断的刀片。

    吴必荣走后,李凤岐趁看守不注意,用刀片慢慢割绳子。

    这时外面传来团丁们喝酒划拳的声音,看来他们正在大吃大喝。

    李凤岐抓紧时间,终于割断了绳子。

    他轻轻活动了下发麻的手脚,打量着这间土房。

    房子很破旧,屋顶是用茅草铺的。

    他踮起脚,用手轻轻一推,居然推出个窟窿。

    说时迟那时快,李凤岐双手一撑,从窟窿里钻了出去,轻轻落在屋后。

    他猫着腰,借着夜色掩护,一路小跑离开村子。

    直到跑出二三里地,才敢停下来喘口气。

    这时,身后传来阵阵狗吠声和嘈杂的人声,看来团丁们已经发现他逃跑了。

    李凤岐知道现在不能继续跑,否则很快会被追上。

    他环顾四周,发现不远处有片乱坟岗,便悄悄躲进一个坟包后面。

    果然,不一会儿就看到一队团丁打着火把追来。

    他们在附近转了好几圈,还大声叫嚷着:“李凤岐,你跑不掉的!”但谁也没想到他就藏在坟地里。

    等团丁们走远后,李凤岐才从藏身处出来,绕道返回部队。

    后来他才知道,那晚要不是吴必荣冒险相助,他早就被活埋了。

    这件事让李凤岐深深体会到,革命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。

    正是有无数像吴必荣这样的普通百姓暗中帮助,革命事业才能一步步走向胜利。

    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,成为李凤岐革命生涯中最难忘的一页。

    每当回忆起那个寒冷的冬夜,他总会想起那位冒着生命危险给他送饭的乡亲。

   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,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勇敢和智慧,保护了多少革命者的生命,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。

   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革命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,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用各种方式支持的结果。

  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